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5)




位於上環威利麻街的深水埗碼頭,我在這裏留下了不少腳毛,其深水埗的渡輪服務於1979年因碼頭被颱風(荷貝)摧毀而停辦。威利麻街碼頭已於八十年代中拆卸,原址已進行填海工程,並成為西港島走廊




兩位外籍人士於七十年代站在中環樓梯街口留影,留意兩人後面的酒莊,我估計今天香港這種酒莊已然絕跡了, 另外¸那年頭士多林立, 這些 7UP,可口可樂和Sunkist汽水的廣告招牌絕對是童年回憶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1966年的軒尼詩道,  後面可以看到紐約戲院



七十年代的灣仔天樂里與灣仔道交界處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及荔枝角道交界處,前方右邊可以看到大世界戲院





















1963年的廣東道,前左可以看到踏着三輪單車送貨的工人,這讓我想起何藩大師那幀經典作品日暮途遠




位於駱克道365-371號的國民戲院, 戲院於1973年被拆, 並重建為國家大廈.  不要少看這家好像沒甚麼人記得的戲院, 它曾是間座位逾千的大戲院.  我很喜歡舊式戲院, 預告片的廣告板層層疊疊的堆在一起,大堂人馬紛雜喧嘩, 這才是戲院的味道

六十年代的磅巷.  磅巷,英文名為 Pound Lane,由太平山道可向上通往醫院道,有三百多級樓梯。這條小巷之所以叫「磅」,與量度衡秤重量的磅無關.  話說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在水坑口一帶紥營駐守,在附近建成多個用木柵圍起,飼養軍馬、牛、羊等動物,英文叫做Pound。由於磅巷曾是英軍的「Pound」,故這地方建成小巷後即被命名為 Pound Lane,而中文則直譯作磅巷.  另外我對照片中的大牌檔很懷念, 記憶中小時候我便經常為老媽往對面街香園大牌檔買齋啡















1959年位於畢打街末端的卜公碼頭,  左邊大廈上可看到循環日報的招牌.  循環日報是香港第一份華人資本,華人主理的報紙,由王韜於1874年創辦, 至1947年停刊, 1959年曹聚仁,林藹民等復刊,及至1960年正式停刊並改名為正午報





















飛機低飛掠過九龍城, 此情此景97年後不再復見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旺角段,右邊可以見到瓊華酒樓,左邊則可以看到百老匯戲院





五十年代的軒尼詩道,左邊可以看到順英單車公司,那時候順英是香港最大的單車車公司




六十年代的中環干諾道中,右邊是中央街市,左邊可以看到舊中環消防總局,現已改建為恒生銀行中行大廈
















1972年的上環大填海
















1975年從金鐘道向東望向軒尼詩道, 左邊是舊警察宿舍, 現已改建為警察總部
















1965年上環剛填海地, 暫闢作停車場, 此處現應為信德中心




一張我非常有感念的西環舊照,照片是從域多利道往東望向卑路乍街,照片的左邊是魚市場和菜市場,再往前望可以見到英豪大酒樓的招牌,右前方可口可樂招牌處很可能是亞洲士多 ,左邊再往前望可以看到金城銀行的招牌,金城銀行在加多近街口處已營業了十多年,直至銀行被中銀收購後才結業,然後,然後再往前看,竟然可以看到西豪大酒樓的招牌!!請原諒這個招牌讓我深深的感到震撼,英豪大酒樓喎,我想都沒有想過竟然可以在舊照中看到它的招牌,看著看著竟有點重遇故友的感觸




六十年代的多男大酒樓




七十年代從高處俯瞰西環,可見到金銀和鐘聲泳棚,泳棚後邊依山而建的是摩星嶺公民村,其右鄰便是西環邨,西環邨下面那幢漆上十字架的建築物是聖公會呂明才小學




這裏是西環魚市場的後門,(前門在加多近街),繁忙時段這裏塞滿了貨車和卸貨的工人,熙來攘往的,然而我對這裏最深的記憶卻不是車來車往的景象,我記得小學時偶爾間老爸的工作沒有那麼忙,他會吩咐夥計借輛貨車,載我們去深水灣游泳,泳畢把我們送回西環,夥計還車,我們便在這裏用水喉沖身,踫巧附近有涼粉檔,便會先吃碗涼粉才回家,所以我對這裏的印象是空盪寧靜的,和照片的景象是兩個樣子





















七十年代西營盤常豐里為慶賀福德宮寶誕所建造的花牌,福德宮其實即是土地公,這個土地公的神龕至今仍健在





















七十年代從第三街尾段往東望,前面可見水街,上斜後見薄扶林道,再往上望可見位於西邊街口的舊救恩堂, 今日照片中的舊樓已所剩無幾了













1953年的大佛口,  如此色彩斑斕的招牌陣,真看得我目眩神迷 
















1967年的灣仔海旁, 這裏是告士打道,當年是名副其實的海旁,現在當然離海甚遠了,照片前方是海軍俱樂部 ( China Fleet Club),即今天的美國運通大廈















1965年從皇后大道東和軒尼詩道交界處往西望,右前方是警察宿舍,中間那幢四層高的建築物是金鐘軍營,前方可以看到希爾頓酒店















1962年的灣仔,從灣仔道和軒尼詩道交界處往西望向莊士敦道,右邊看不到的是英京酒家和東方戲院,前一點可以看到今天還健在的馮良記鐘錶行,左前方可以看到龍門大茶樓和雙喜茶樓,當然今天這兩家老牌茶樓都已經結業了



六十年代的皇后大道西,留意當年皇后大道西和皇后大道中都是單線雙程行車的,另外前方可以看到老牌皮鞋中國皮鞋,這家皮鞋店數度搬遷,幾年前應什一在西邊街苦苦經營,但估計終於敵不過高昂的租金,於幾年前結業後邊渺無蹤影了




這裏不是筲箕灣, 而是1962年的銅鑼灣避風塘















1974年的中環統一碼頭
















1958年的尖沙咀海防道















1978年一班小朋友在玩得不亦樂乎 ,現址是石硤尾公園足球場















1956年一群兒童在徙置區遊樂場爭玩鞦韆




六十年代的石峽尾徙置區














1959年的荔枝角灣,亦曾是香港商業電台的總部,到1968時因興建了美孚新邨而改名為美孚
















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災後災民劫後餘生, 蹲坐著不知所措,左邊那條是巴域街


26 則留言:

  1. 茘枝角商業電台:小學生的我跟鄰居姐姐去參加何詠琴姐姐兒童節目,有鈣片,文具等禮物,已感覺非常開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靚仔嗰陣時對收音機真係有無限嘅憧景同埋想像,好細個嗰陣時真係試過好似老夫子漫畫咁,想像喺呢個小小嘅收音機裏邊有啲小矮人喺度唱歌同埋講嘢,雖然好幼稚同埋白癡,但係嗰種感覺就真係好有童真嘅聯想力~~

      刪除
  2. 請勿見笑,有時真希望有魔法可帶我走進您照片裡的時空。

    回覆刪除
  3. "位於上環威利麻街的深水埗碼頭,我在這裏留下了不少腳毛," --- 每次看到此圖,又係"特別"的記憶, 前曾在他處都有提過。 牛雜粥!!!在這碼頭相片的左面,六十年代有一手擔粥檔,檔主是夫婦倆, 賣的是牛雜粥,這檔牛雜粥跟其他的生滾牛雜粥不同,他們是用粥把牛雜弄稔,取出,放在擔上, 你買粥時, 用碗盛粥,然後老板娘用剪刀把牛肚、牛膀、牛腸、牛肺剪到粥內, 再加"乞兒菜", 那些牛雜入味及稔身, 粥身夠牛香及綿糥, 其美味, 打此文時好像味道還在!
    尤其在冬天, 那個年代, 香江的冬天真是冷,(感覺比現在的楓葉溫市還冷),每當送貨從深水埗到上西環時, 一定蛇王幫趁, 一碗熱粥下肚, 再加美味牛雜, 乜愁都報!!!
    那是1961~1963…。
    及後,找遍港九新界,再找不到相同類型的"深水埗碼頭牛雜粥"!!!已經恐龍了!
    往事不能回味!!!

    回覆刪除
    回覆
    1. 牛雜粥我估香港而家已經冇乜地方有得食啦,前幾年我曾經慕名去試澳門爛鬼樓個檔出晒位嘅牛雜粥,結果有啲失望,老實講如果想食返靚仔時候嘅味道,我相信好多時候都係會乘興以來,敗興而返~~

      刪除
    2. 豬雜已經難揾,何况牛雜,新鮮牛雜自中央屠宰後已是罕中之罕了。

      刪除
  4. "六十年代的多男大酒樓" 七十年代時已成銷士,主要客戶是報業, 新報及環球出版社就在附近, 每次到訪他們的印刷廠時, 多會招呼車間死黨到多男開飯, 咁又幾十年。
    環球出版社,當年業務甚盛,藍皮書,三毛子小說,好多"名"作家都出其門下,西環大佬應多資料,仲有, 娥媚影片公司, 亦是他們集團, 那個時代, 很多武俠電影都出自其公司, 係香港電影及"次"文化的歷史見證及創做者之重要一環。
    老鬼印象最深是………很難收他們數!每次"乞求"這集團會計找數時,都想帶把刀斬佢,破腳陳四眼陳,幾十年後還是仇深似海!!!

    回覆刪除
    回覆
    1. 楊天成,鄭慧、依達、岑凱倫等,臥龍生(金童)、諸葛青雲、秦虹等, 誰還記起他們???尤其依達!

      刪除
    2. 哈哈,使唔使講到深仇大恨咁激呀?講開又講,我對環球出版社都有幾深嘅印象,因為當年佢哋出版嘅小說好受年輕人歡迎,我記得我大佬去工展會都首先捐入去環球出版社嘅攤位掃幾本伊達嘅小說,當然環球出版社嘅首席作家就梗係倪匡,當年佢寫嘅女黑俠木蘭花小說系列,唔單止受歡迎,嗣後更拍成電影,捧紅咗雪梨同埋曾江~~

      刪除
    3. 楊天成,鄭慧、依達、岑凱倫等,臥龍生(金童)、諸葛青雲、秦虹等, 誰還記起他們???尤其依達! 這眾多作家之中,當然以依達的名氣最大,他的小說最受當年的年輕人歡迎,也有不少被拍成電影,如夢坦娜日記,藍色酒店等,根據沈西城的說法,謂依達九十年代後,逐漸淡出文壇,在中山一帶開家具店,生意興隆,團團成富翁,從此跟筆絕緣~~

      刪除
  5. 1959年位於畢打街末端的卜公碼頭 ~~~ 夏天,老父拖我至此乘涼, 碼頭中部, 例有一老者拉一竹籮販賣烚熟蠶豆, 香味揚溢整個碼頭, 你買時, 就用報紙包成一粽角樣, (跟七十年代大英土豆魚條一樣都係報紙包)。
    烚花生、烚蠶豆這些"美食", 七十年代已經絕了!
    又係幾十年,記憶還好象是昨天, 連該老者面貌亦依稀。 (如今, 現實生活中記憶常跳綫, 每出家門時都要四處尋找車匙!)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哋靚仔嗰個年代唔興親子,所以同老豆單獨相處嘅時光可謂鳳毛麟角,所以亦彌足珍貴,我記得我老豆係我童年嘅時候十分忙碌,早出晚歸,根本冇時間同機會同佢獨處,我記得最清晰嘅僅有一次,就係唔知點解有晚佢突然建議帶我上薄扶林道踢波,嗰個所謂球場其實只係一片空地,今日已經建成港大何世柱體育館,但係當年只係爛地一塊,嗰次係我唯一一次同佢兩父子以踢波嘅方式相處,我覺得好珍貴之餘,記憶亦十分清晰,幾十年後的今天想起來,當晚嘅情況依然歷歴在目~~

      刪除
  6. "六十年代的磅巷. 磅巷,"~~~小學一二年班時,家貧, 上下課都是老媽子拖著用腳從伊利近街走至西營盤第三街,西營盤步行至伊利近街, 今天的年輕人以為老鬼講古仔呃人!
    這裡的大牌檔,就是老媽子做女红及繡花鞋發工錢時,會"嘆"下的地方。
    大佬的圖片,張張有鴻爪!

    回覆刪除
    回覆
    1. 依家啲人身驕肉貴,動不動就要坐車,一個站都會坐地鐵,我記得我哋靚仔嘅時候唔知係咪因為慳錢,或者因為風氣所致,好興用11號代步(11號也者,即用雙腳行路也),我記得我升上中學嘅時候,學校位於西營盤般咸道,我則住喺卑路乍街尾,當時興早起,七點鐘便起來,七點半之前便會出門口,第一堂大概要八點半才上,我有成個鐘嘅時間慢慢從屋企行到學校,仲夠時間食個早餐,所以早上我是很少坐車的,反而放學的時候比較攰,多數會坐巴士回家~~

      刪除
  7. "飛機低飛掠過九龍城, 此情此景97年後不再復見"~~~金雞鐵樹酒,後生仔女應無印象,可是,這是五六七十年代,凡婦女都認識或飲用過,是當時"婦女"補身必備恩物!功效神奇!

    回覆刪除
    回覆
    1. 金雞鐵樹酒當年頗負盛名,好多女人都會飲,但係我記得我老媽子就鍾意飲施慕露酒,我記得佢甚至會買棵人參(當然唔係好貴嗰種),蒸煮過後放入瓶酒裏面,大概浸一年之後先至拎出嚟飲,我老媽子唔識飲酒,但係夜晚佢會斟一小杯來飲,佢話會驅寒活血,瞓覺都會好啲~~

      刪除
  8. "1966年的軒尼詩道, 後面可以看到紐約戲院"~~~西環大佬此圖 如果係古典車迷應該好有趣味,照片中包括了那個時代大英帝國的汽車工業何等蓬勃,看看, MG跑車,胡士利,摩利士,阿士甸轎車,百福貨車,半個世紀後,什麼都沒有了,墮落如此快,原因呢?
    工會、工會、工會, 工會的成立,道理及原因都是好事,在歷史上是真的發揮了積極作用,可惜,可惜,什麼有理想的東西, 一放到"人"及"自私"手中,很快便會變質,如今的某些工會,簡直是"黑社會"的另一種, 在海漂地,還有怪現象,二十多年前,就是工會,把楓葉最重要的工業搞死了,二十多年過去,私營企業的工會越來越少,因為企業家見一起工會,馬上走資走人,如今反而享受超"帝王"級工資及福利及無需工會保護的公營事業,公務員,教師,國營企業的工會活躍"異常",成為社會特殊階級,就象某英國名作家的著作"動物園"描寫一樣!所以這些機構效率甚差,舉世聞名!
    轉回話題,英國的工業,包括汽車,就是如此這般的日落西山,記起1978年初到大英時,寸步難行,酒店罷工,這個罷工,那個罷工,體驗過後,怕怕,九十年代左翼政府在海漂地執政,是為"十年浩劫",又是遍地罷工,連醫院護士都罷工,生仔都無地方!垃圾充市………工會、工會……???

    回覆刪除
  9. 安兄講得好啱,呢個世界,不論點樣好嘅嘢,只要放喺人類嘅手中,終須有人會搞到亂七八糟,污煙漳氣,民主如是,工人權益亦如是,為工人爭取權益本來係件好事,十九, 二十世紀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工人被剝削嘅情況嚴重,工人於是團結起來搞工會為自己爭取權益,絕對正確,但係部分資本社會同埋國家矯枉過正,工會權力膨脹過大,造成尾大不掉,終於令國家自食惡果, 七十年代末我初到英國的時候英國工會進行大罷工,倫敦變成死城,民不聊生,工黨政府無能撥亂反正,最終被戴卓爾夫人一舉蕩平,英國人拍手讚好,英國得以中興,經濟小康了二三十年. 然而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保守黨文翠珊不濟,左王科爾賓冉冉有回朝之勢,若下次大選有工黨勝出,科爾賓拜相,則英國危矣~~

    回覆刪除
  10. 你我及某一名咀名文人都是七十年代去英的,你及他是去唸書,我是去學習,可能環境不同,體驗不同,那時候,啍啍,嘿嘿,到處都碰到俾人乜乜的情况, 家陣係度唔敢講咁多, 當年一字曰"低頭"、"垂頭"、"下氣"、"難過",所以從此日夜盼望北風壯大!夠了, 收聲…哈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安兄這個回應,讓我思緒回到70年代尾, 80年代初小弟往赴英國留學的往事,當時中國仍是處於半鎖國的狀態,外國人/英國人對中國的情況知之甚少,故此對黃皮膚黑頭髮的外來者深感好奇和興趣,但總體來說態度卻不算太不友善,小弟初到貴境,落腳之處是英國北部的最大城市紐卡素,當時英國剛由戴卓爾夫人上塲執政,經濟仍然甚為不濟,紐卡素等北部城市主要是以重工業為主,當時經濟仍未轉型,故此市面甚為蕭條,一般工人對外來者頗具戒心,以為我們到此搶工作,爭資源,(其實事實啱啱相反,我們這些留學生要交海外留學生學費,加上要在本地消費,其實在經濟上對本地有所貢獻,但一般人不明白,總之是外國人便會帶有色眼鏡看待),我記得有幾次去街市買餸,被菜販和肉販以侮辱性的言語趕走,另外我也試過幾次晚上回家,在路上俾人用石頭和汽水罐擲擊,好彩沒有受傷,畢業後轉往英國中部繼續研究課程,那裏的人對外國人比較友善和氣,嗣後繼續存英國讀書和工作,也不覺得受到什麼很明顯的歧視,當然作為外國人,不管你是黃皮膚,抑或是黑皮膚,在職業晉升過程中總是會遇到玻璃天花板,這種歧視沒有人訴諸於口,但總之感覺到便是了,這也是我最終決定回港發展事業的主要原因~~

      刪除
  11. 請問「右邊看不到的是英京酒家和英京戲院」中的「英京戲院」是否「東方戲院」之誤?

    回覆刪除
  12. 對,對,應該是東方戲院,一時手民之誤,多謝銅鑼灣居民兄的矯正,已修改,謝謝~~

    回覆刪除
  13. 網主,您好。本人正製作一個有關香港老店的短片,在巧合下看到網主的精心貼文,當中有數張圖非常適合,未知可否借用網主的圖片,並標明網主授權?

    回覆刪除
  14. 第五張南風餐廳對面是東樂戲院,大世界是在左邊無入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