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香港老照片(18)


七十年代初上環平民夜總會的位置.  白天是停車場﹐黃昏後就是食檔擺賣的地方



1950年代的中環海傍, 圖左可見舊皇后碼頭, 圖右的維多利亞式建築物是皇后行,即今日的文華酒店


 


60.jpg


1960年代外庭從西九走龍遠眺啓德機場, 我很喜歡那股仍未高速發展的淳樸味, 就像個仍是穿著陰丹士林花布的姑娘


03.jpg


1960年的啓德機場,  你可以想像香港的機場可以如此恬適閒逸嗎


145fg.jpg


1970年代啟德機場登機大堂


50s.jpg


1950年代從九龍城俯瞰啟德機場


露天遙望台.jpg


1950年代啟德機場瞭望臺, 70,80年代很多學生當那裏是自修室般温書, 當然也有因利乘便的在此拍拖


145fg.jpg


 1950年代啟德機場指揮塔,  可見其時設備甚為簡陋, 航管員要用望遠鏡來確定航機升降情况



000 329.jpg


戰後初年,C-47或DC-3是最常進出啟德機場的機種, 留意機場附近仍是一片荒煙蔓草


a000 329.jpg


1949年水上飛機碼頭,若飛機不停靠碼頭. 乘客便需要乘坐駁艇登機或落機


1965年.jpg


1965年的啓德機場外圍鳥瞰圖


a000 667.jpg


1960年代啓德機場客運大樓的餐廳


60s客運大樓送機的人群.jpg


1960年代啓德機場客運大樓送機的人群



1955年的啓德機場外圍



1950年代的啓德機場的登機櫃檯


1950年代的啓德機,  當年機場跑道亦是市區行車道路﹐由於飛機班次並不頻繁﹐飛機升降時才會封路供飛機使用。圖左方的長條就是可上落的控制欄杆, 控制欄杆打開﹐表示汽車可以使用機坪作道路



薄扶林道的永別亭



1980年代的銅鑼灣伊榮街,  全盛時期伊榮街有豪華戲院及夜總會時, 行人熙來攘往,人氣旺盛,特別在星期六日兩天, 豪華夜總會下午有茶舞 (Tea Dance), 新潮男女都穿大喇叭褲, 鬆糕鞋赴會, 很多青年都會相約在天橋下的大家樂午飯後才出發去蒲. 今時今日伊榮街雖然有富豪酒店,但人流與30年前比較仍有所不及



1910年代的雲咸街



1980年代初的灣仔李節街



北角春秧街舊照



從九龍天星碼頭望向尖東新舊照對比



 1950年代的娛樂戲院. 現已改建為娛樂行




195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 相信很多網友仍記得司馬錶招牌



1950年代的工展會入口



195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



1968年代莊士敦道和軒尼詩道交界油站



1960年代透過婆娑樹影看摩利臣山道



從另一個角度看1978年的史釗域道



1978年的史釗域道


 



1970年代從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望向St.Paul's convent school校舍



約百年前的堅拿道旁邊電車發電廠



1962年的灣仔道, 交加街交界的太和街前段



1950年代的皇后大道東




50年代的皇后大道東由西向東走, 此段道路於1968年易名為金鐘道



1950年代末的莊士敦道






1960年代的寶靈頓道,它是鵝頸街市的主街之一



1960年代的堅拿道西



從軒尼詩道向南望堅拿道西. 1960年代未起鵝頸橋之前, 堅拿道東與西之間仍是發臭的大明渠



1972年史釗域道大排檔


1


1970年代的軒尼詩道



1975年颱風露絲襲港, 吹塌了建於軒尼詩道高雅大酒樓外牆高富石油氣招牌



1970年代灣仔.  紅肚兜是當時的所謂酒帘夜總會, 這些酒帘夜總會有些是有酒牌, 有些則沒有.  但大都會隨著客人喜好免費奉上飲品招待客人



1970年代灣仔


 


1970年代灣仔軒尼詩道



1970年代光華大厦及大排檔



1975年的軒尼詩道     




1960年代軒尼詩道的頤園大酒家  




1960年代的金鐘



1950年代的皇后大道東與金鐘的交界處




1960年代的軒尼詩道     



1960年代的莊士敦道與軒尼詩道交界.  圖左是威漢大汀厦, 右邊則為光華大厦, 而電車頭對正的便是高華大厦.  過了杜老誌道便可見到首創通宵營業的百樂門酒樓




1960年代的莊士敦道東端



1953年軒尼詩道, 波斯富街東北角向灣仔鵝頸西南方向望去



1950年代的灣仔軒尼詩道



1960年代的灣仔街市


1950年代大佛口



1960年代的馬師道口與軒尼詩道交叉口



1960年代初的銅鑼灣



1960年代從灣仔半山下望景賢里



 1870年代的皇后大道東





早年的春園街



1920年代的春園街/三板街




1920年代的春園街



1960年代正在和水手交易貨物的艇家



1950年代初的德輔道中



1960年代初的分域街碼頭



1960年代 駱克道 與 波斯富街 交界



1950年代告士打道



1950年代分域街碼頭



1950 年代軒尼詩道 與莊士頓道 交界



1950's 年代 軒尼詩道 與 杜老誌道 交界的出殯巡遊



1950年代 莊士頓道 與 克街 交界



1950年代從馬師道口東望.  可以看到『豉味人和酒莊』大酒樽招牌




1954年柯布連道/菲林明道一段的莊士頓道



1960年代初的大王東街向皇后大道東方向望



1970年代夏巴油站/軒尼詩道向西望



戰後不久拍下的半山鳥瞰圖灣仔.  可見半山豪宅早給洗劫一空, 富人大都走難去了.  灣仔區也是十室九空, 樓宇的木窗框給人拆去當柴燒了.  海港停泊的都是軍艦,  可見商業活動還未恢復



1950年代的灣仔三角油站, 相片看到兩個油站﹐ Shell 及 Caltex, Shell 是在以前夏巴的位置,  亦看到 Gilman 的招牌, Gilman 是一間英資洋行﹐代理英國汽車﹐這裡看到有 Sunbeam, Hillman 及 Humber. 那時期香港的進口車主要是英國製



1950年代的灣仔莊士敦道, 左邊是菲林明道口的【英京酒家】即今天的"大有大廈".  當年生活簡單, 馬路上車輛不多, 可以隨便過馬路



1920至30年代從域多利兵房下望海軍船塢, 維港是很多英國軍艦停泊的地方



1925年的春園街. 可見當年樓宇的露台很是寬濶, 相中亦可見街間未建公廁前的模樣, 而街口則有一間學校





1940年代春園街



很是親切的臉孔和街市



1960年代春園街.  春園街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  在開埠初年, 春園已經成為英國人在島上定居的地方,據說第一任總督的官邸也曾經設在這裏.  據考證[春園]的英文Spring GardenSpring, 不應譯作「春天」而應解作「泉水」之意.  1840年間有記載說: [港島黃泥湧一帶向西走的途中可以經過一個十分有趣的地點, 那裏有一道冷泉從地上湧出.  可愛的地點同其餘的海濱截然不同, 這裏綠樹成蔭, 幾乎有一種英國風光.  有一二人已經看中了它, 因為那些密茂的樹叢能夠構成一座最受歡迎的園林. 那道泉水從地上冷冽而且甘芳的湧出, 使人恍然這裏的第一個居住者給它所題的名字——泉水花園].   然而在一九九六年的街道圖中, 春園街不過是灣仔舊區眾多狹小橫巷之一跟旁邊的石水渠街沒有兩樣, 春園, 或泉水花園, 在歲月間凋零, 甚而乾涸



從水手館前面露台下望



1970年代前期的水手館, 即海陸軍人之家



1945年灣仔道出殯情况.  當時德貞女子中學在灣仔道, 1950年代遷往北角.  灣仔道(現今眼鏡鋪和7.11)5060年代是殯儀館區. 直至1970年代初萬國殯儀館仍位於現今文興大厦的位置



1970年代中期軒尼詩道和盧押道交界.  圖左方以adidas掛名的 國強體育店 , 是一間小型半邊舖,  據說可訂做波衫, "偉昌辨館"(偉倫大厦)則為現今的"涼茶舖"的所在地.  圖右方近處的3層舊樓是"熙華大厦"前身, 遠處的3層舊樓則是 " 皇悦"酒店前身.  再遠一點就是熙信大厦



1960年代洛克道盧押道路口. 越戰期間很多美軍來港渡假充電,  順便將身上的美金花光, 在他們心中其實是恐懼返回戰場後很可能會客死異鄉, 在“分分鐘可能有錢冇命使”的心態下, 他們消費得甚為豪爽.  70年代香港經濟能起飛, 美軍可記一功



盧押道大牌檔, 右邊有4-5檔大牌檔, 其中包括粥, 燒味,雲吞麵及奶茶檔各適其式,  直至熙華大廈建成後, 各檔都相繼停業, 盧押道亦成為皇后大道東貫通駱克道以至告士打道的重要幹線



1950年代莊士敦道東端成達中學、小學及香港英文夜學院



1970年代灣仔聯發街



1977年灣仔莊士敦道中國酒樓, 2-3樓有間尚志英文中學,  現為銀行華員會



1960年代初莊士敦道英京酒樓, 還有人記得敏如茶室嗎?



1960年代初灣仔道莊與莊士敦道交界的救世軍學校



昔日駱克道東華三院第四免費小學



柯布連道最出名的建築物是貝夫人健康院,  圖為輪街症的墟陷情況.  1960年代晚上在柯布連道貝夫人健康院旁邊有幾個地檔,  有個以弄蛇為綽頭的賣藥檔, 小販先從布袋內拿條蛇出來舞弄一番後, 才推銷藥丸



有數十年歷史的盧押道大牌檔, 盧押道與電車路轉角位有區內著名的波士頓餐廳



1960年代分域街碼頭



1970年代的分域街



1960年代的分域街



1960年代從半山遠眺軒尼詩道和軍器廠街一帶,  外型酷似廉租屋那座建築物為警察宿舍



1972年灣仔警察總部北面圍牆外, 一位瑪利諾女生在等巴士, 剛好一輛中巴紅番頭 LW 2 號巴士駛到



1963年一班美國水兵在灣仔



1947年從飛機鳥瞰灣仔/銅鑼灣



1980年代前期, 海旁大道與告士打道統一名為告士打道



1970年代後期軍器廠街的海軍大厦



1970年代中期軍器廠街的海軍大厦



1970年代初建成軍器廠街天橋出海旁大道



1950年代的軍器廠街.  當時未有警察宿舍,最近相片的建築物是麗的呼聲前身位置所在地



舊軍器廠街樓宇拆除後, 電車路拉直, 軍器廠街從此被重新劃定



1966年的莊士敦道



1962年的灣仔道和太和街前段交界



 約1910年代的堅拿道旁邊電車發電廠




海底隧道舊照, 可見第一代堅拿道天橋連接海底隧道



非常舊的銅鑼灣高士威道電車軌照片



 第一代堅拿道天橋




1930年代, 一輛西行電車經過堅拿道東街口



1920年代, 電車經過鵝頸橋



灣仔海底隧道舊照, 可見奇力島連接著海底隧道出口



1948年奇力島的黑白鳥瞰圖



1960年代銅鑼灣避風塘照片, 留意右邊圓形建築物, 建築物的所在地就是奇力島



1960年代的奇力島. 奇力島於香港開埠後成為英軍軍火庫.1955年建銅鑼灣避風塘時,已有海堤從波斯富街連接奇力島.  1969年因興建海底隧道港島入口進行的填海工程, 奇力島已被連接到香港島, 最後發展為在島上興建了香港遊艇會、香港警察俱樂部和香港海底隧道港島入口.



1920年代銅鑼灣避風塘照片,  銅鑼灣避風塘大概在二戰結束後成為香港遊艇會



舊銅鑼灣避風塘照片, 圖中可見到奇力島, 它是香港島一個曾經存在過的島嶼.  奇力島(又譯吉列島、加列島) 原稱燈籠洲, 四五十年代老一輩的香港人仍會稱現今銅鑼灣一帶為燈籠洲



非常舊的銅鑼灣海堤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