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澳門昔日生活剪影


拖著大辮子的婦女在等候“髮型師”梳結髮髻



以細線去臉上的幼毛,臉孔就顯得光滑..  我記得從前中環中央街市對面舊華潤/大華國貨公司的斜路上也有個為人臉的檔口, 還好像是母傳女業的.  我母親每次上中環都會去幫襯



正在工作中的梳頭婆,在今天她的正稱應該是“髮型師”
 


 抱著孩子的母親正由梳頭婆為她梳理長辮



老婆婆閒適地搧涼, 她使我想起我那從未見過面的祖母



老人家閒坐歇息



天氣炎熱, 同善堂在路邊設茶櫃施茶, 方便途人解渴. 茶櫃內並備有椰殼碗盛茶



 內港起卸貨物, 一片繁忙



 灣仔與澳門一水之隔, 以小艇運載貨物來往



鄰近澳門的中山鄉民, 挑著瓜菜來澳販賣後, 購買一些日用 品, 又經關閘馬路返家



肩挑運輸貨物是常見現象



大板車(2)



大板車



往昔運輸大批貨物如豬隻大米, 都採用大板車, 前拉後推前進. 大板車今已絕跡


1930年代, 每日有水艇由灣仔銀坑運泉水來澳供應飲用. 水艇停泊內港海邊, 居民購買水籌, 再由挑水工人把水挑上岸, 送至各戶人家



當年澳門水井處處, 居民在井旁汲水, 再用挑擔挑回家飲用



望廈荒地水塘, 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豬腸粉檔是往時流行的小食檔



漁婦在碼頭給嬰兒餵人奶



排排坐, 食飯飯



蹲式大排檔



小孩在街邊由祖母餵飯



小孩子在街邊吃飯在往昔是常見的現象



 街邊食檔



一位老者在街邊吃飯, 他使我想起我的祖父


一般人日常生活不大講究禮儀, 在街邊吃飯是往昔常見現象



 一般人日常生活不大講究禮儀, 在街邊吃飯是往昔常見現象



婦女、兒童背著嬰兒, 方便工作, 行街及遊戲



婦女、兒童背著嬰兒, 方便工作, 行街及遊戲



售賣碗碟用具攤檔



婦女背著嬰兒, 方便工作, 行街及遊戲



女士穿著漂亮西裙, 裊娜多姿, 與身旁婦女穿著的樸實中式服裝相映成趣



少女紮孖辮,活潑可人



女士穿著時興的旗袍在廟宇石獅子前拍照, 嬌俏柔美


酒家門前裝飾華美, 擺設武將公仔及廣告牌吸引食客



店號宣傳商品, 僱人擔著商品旗幟, 到處走動, 仿如流動廣告



紙料店燈籠、通勝高掛,頗具東方色彩



 古老街巷掛滿晾曬衣物



路邊晾曬衣物



橫街窄巷, 家家都從窗口伸出竹竿晾曬衣服.  這種現象被戲稱 為掛“萬國旗”



 酒家招牌高懸, 特別搶眼



華人婦女髮型新舊各異



十月初五老街, 人來人往, 繁盛熱鬧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澳門舊照片

澳門是我的出生地, 兒時也經常回澳探親, 因此舊澳門在我心目中佔據著一個很特殊的地位.  ,八十年代澳門還是個未被高速經濟淹沒的小埠, 大街小巷仍瀰漫著濃冽的南歐風情, 而澳門人則過著舒適悠閒的生活, 與香港急促的步伐剛好成了強烈的對比.   此刻, 燈前窗下, 看著這些澳門舊照片, 幾十年的舊事彷彿都湧上心頭來.



1970年代的議事亭前地噴水池



1960年代新馬路的美基士打銅像,  那時還未有噴水池.  美基士打曾於18498月帶領葡萄牙士兵佔領關閘, 殺害清軍官兵, 後來其軍階逐漸升至上校.  澳葡政府曾於1940年於議事亭前地建立一銅像以資記念,但在「一二三事件」中被示威群衆拉倒, 後來才改為一個大的梯形的噴水池.

現在位於澳門半島中部的美副將大馬路(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美上校里、美上校圍、美副將街和美副將巷、及位于氹仔的美副將馬路(Estrada Coronel Nicolau de Mesquita),全部都是為了記念他而命名的.



新馬路舊貌



荷蘭園大馬路(由連接西墳馬路之大樓至95G一段)




1950年代由主教山望向南灣



1910年代由南灣望向主教山



 1960年代內港大船碼頭



1960年代在內港的賊船



圖為1850年代澳門的手工制作炮仗, 炮仗曾是澳門重要的手工業.



位於南灣占美茶座的大汽水模型.  占美茶座是七十年代初期開業的,  六十年代本名銅馬茶座.  我印象最深的大汽水模型是司打口那兩樽芬達汽水(因為兒時過澳門探親例必住在司打口的酒店).  其實我心中一直有這末一個疑問: 六七十年代﹐為甚麼澳門這麼多的‘大汽水’模型﹖在香港或其他地方都不曾看見過.



1964年國民黨國慶在郵局樹立的牌摟.  一二三事件發生後, 國民黨再也不能在澳門進行慶祝雙十節的活動



1981年的營地街, 右邊有金馬輪, 再遠些有大豐銀行大廈同新中央.  遠來茶樓那時還在, 現在只剩下遠來餅家, 但已遷往對面馬路



快達輪 - 長江號



快達輪 - 珠江號



華山輪



東山輪


\


南山輪



澳門輪



盧山輪



正在乘風破浪的泰山輪



停泊在內港碼頭的佛山輪



外港舊貌(2)



外港舊貌(1)



大炮台遠眺



水師廠舊貌


大三巴舊貌(3)


大三巴舊貌(2)


大三巴舊貌(1)


仁慈堂


 銅馬像



媽閣船廠附近



現今海事博物館碼頭



南灣一帶 松山燈塔清晰可見



主教山望東望洋



 司打口


 


西灣一帶



南灣



內港



 大炮台望灣仔內港一帶



大炮台望向筷子基 青洲山一帶



大炮台望向新馬路一帶



大炮台望向黑沙灣一帶



  大炮台望向南澳門



大炮台望向松山一帶



大炮台望向白頜巢 沙梨頭一帶



大炮台望向主教山一帶


1960年代半邊橙(2)



1960年代半邊橙(1)



不知名舊街景(2)



不知名舊街景



舊傢俱行



舊街景



南灣海事處



雙層巴士在澳門只是壇花一現﹐只在七十年代澳氹大橋建成後一段短時間出現過, 相信現在很多澳門人都未曾見過



1980年代的大三巴



氹仔巴士舊貌



亞方素街望向塔石球場



擬似是氹仔體育館


1970年代的西灣的大宅



1970年代從板樟堂巷望向議事庭前地



1970年代盧九公園的入口



1910年代的關閘


1895年的媽閣廟



1910年代的加思欄公園



1910年代的南灣, 左邊最大的建築物是郵局



1910年代從主教山望向東望洋一帶.   南灣是明顯的一個海灣



泊在內港的澳門皇宮(賊船)



横街一瞥


1925年南灣,漁民正撒網捕魚



廣興泰爆竹廠



東方斜巷



1930年的福隆新街



佛山輪舊貌



從南灣遠眺峰景酒店



1970年代的銅馬像



1960年代的銅馬像.  六七十年代澳門銅馬像位於葡京門口﹐回歸前被搬回葡國銅馬像其實是為了紀念第79任澳門總督亞馬留而塑做亞馬留全名若昂‧費瑞拉‧德‧亞馬留(葡文原名João Ferreira do Amaral, 又譯作亞馬喇、亞馬勒.  18464月從裏斯本抵達澳門就任澳督.  亞馬留在就任澳門總督前是葡萄牙海軍軍人, 其右臂和一隻眼在年輕時參加本國開拓巴西的殖民地戰爭中失去, 葡萄牙人稱其為「獨臂將軍」.  亞馬留上任澳門總督後, 在澳門推行殖民擴張政策, 並在18465月宣佈對華籍居民徵收地租、人頭稅和不動產稅, 把原本衹對葡萄牙人實行的統治權力擴大到華籍居民.  他又下令所有在澳門停泊的中國船隻要向澳門船政廳登記納稅.  

1848亞馬留下令開建馬路, 掘毀關閘一帶村民的墳墓.  184935日限令設在關前街的清朝海關「澳門關部行台」8天內撤出; 313日派兵搗毀清朝海關, 並隨即拆毀立在市政廳的刻有《澳夷善後事宜條議》的石碑; 並擅自審判在澳門華人.  他的行徑激起了中國居民的憤怒.  18498亞馬留在關閘附近被望廈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身亡 



1950年代的大馬路(新馬路)



1930年代的大馬路(新馬路)



從南灣遠眺葡京和銅馬像


水翼船舊貌



聖地牙哥酒店的週末茶舞



位於風順堂街的聖老楞佐堂



 未變為葡國領事館官邸前的峰景酒店



水坑尾街公共行政大樓



1925年的利宵中學, 即現時位於塔石區的文化局



1950年的西灣堤岸



1925年的總統酒店,現時的中央酒店



1950年代的新口岸泳棚



1950年代的南灣



1925年的南灣堤岸



七十年代的議事亭前地噴水池



六十年代的鬥牛場, 即現時的富豪酒店所在地



1950年的仁伯爵 (山頂) 醫院



1935年荷蘭園得勝花園記念碑



七十年代水浸新馬路



1925年的聖母玫瑰堂(板樟堂)



1949年的內港碼頭區


南灣戲院



南灣的銅馬像



 1966年中區的議事亭前地